《福爾摩沙的紀事》第6章 地質 Geology

 

台灣沒有自然史的記載---大下陷---島嶼再隆起---地質構造---發現礦物---地理環境改變---地震---地層的侵蝕與補償---永遠的避難所

台灣的自然博物史至今尚未被記載於書本。甚至最權威的記述,其所提供的資訊也是極貧乏而不可靠。任何所謂是中國科學的東西,都是只憑經驗而來,因此必須在加以過濾。外國科學家則很少對台灣做過調查。然而台灣博物史是個很重要的主題,不可忽視。因此,我每次出去旅行、設立教會,或者探索荒野地時,都會攜帶我的地質槌、扁鑽、透鏡,並幾乎每次都帶回一些寶貴的東西,存放在淡水的博物館。我曾經試著訓練我的學生,用眼明察、用心思索,以了解自然界蘊藏在海裡、叢林裡、峽谷中的偉大訊息。為了使讀者感到興趣而不致於負擔太大,我僅在本書中簡述山和平原的形成、沈積物及其內容,然後簡單提到改變島嶼地形的一些影響因素。
台灣是大陸島嶼,約在第三紀時,因和大陸中間的陸地下陷,和中國大陸分離。類似的下陷、也發生在中國沿海各地。從堪察加半島的南端開始,接著千島群島、日本、琉球、菲律賓、婆羅洲、爪哇及蘇門達臘,形成亞洲大陸的東邊界限,而台灣則居於此一環線的中央位置。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中國海及台灣海峽,它們淹蓋著陷於底下的陸地。台灣和大陸之間,仍然由一個陷下的地盤相連,地盤最深處為一百尋(fathoms,譯注:一尋=六呎)。但在島嶼東方三十哩的海外,用測錘所深測出來的深度則達一千尋,而再遠一點則達二千尋、三千尋、四千尋,直到太平洋未深測過的深黑之處。   
在地質史上,台灣島嶼曾經有半陷和全陷的時期。證據顯示,在全陷的時期,島嶼陷於至少一百尋底下的海面,而在這時期,建立在地面上的珊瑚層,高度相當可觀。然後突然隆起。大型的火山爆發,釋放出地層內部強烈的能量。火成岩被往上推出海面1,500呎。台灣又重見天日。珊瑚被推到山頂上,然後沿著山的邊緣大量的崩塌下來。暴風豪雨將它們的碎片帶入海裡。如今,珊瑚的遺石還能在2,000呎高的地方找到,並且也可以看到海岸四周一些珊瑚的手臂伸入水裡,這些,都證明了史前時期島嶼地質的騷動和變化。
岩石:島嶼的岩石,主要是沙岩 (sandstone)、粘板岩 (slate)、灰色火山岩(graystone)、片麻岩(gneiss)、石灰石頁岩(limestone)、頁岩(shale)、花岡岩(granite)、斷岩的混合物(trappean compounds)、玄武岩(basalt)、響石(clinkstone)、煤(coal)及珊瑚藻(coralline)。在北部、東北部及西部,有含鐵的、含黏土的、多沙的、矽質的沙岩、含炭素的石英岩,及堅固的片岩。東部的峭壁有美麗的片麻岩及大塊的灰色火山岩。石上之曲線,畫出清楚的層次。在東海岸的蘇澳港(So Bay)附近及其南、北一帶,以含黃鐵礦的粘板岩為主。整個島嶼,蘊藏著豐富的黃鐵。灰色、褐色及紅色的頁岩,普遍見於北部。雲母片岩和雲母沙岩,無秩序的混雜在片麻岩之間,其中充滿了八分之一吋至數吋的石英礦,這些石英礦是當岩塊在溶解狀態時流進裂縫裡的。大量的籃灰色石灰石,被發現和頁岩、沙岩等混在一起。雞籠河的右側河岸,在八芝蘭 (Pat-chiaN-na)附近,有一種有趣的石英沙岩,由石英粒和氧化鐵合成。顯然,它們是被水沿著山谷攜帶而下,囤積在火山岩側腰,經融化後,凝結成現今珍貴的硬石 (quarry)。大屯山脈木身就是深藍色的火成岩,在其西南邊有個2,575呎高的明顯火山口。觀音山也是同樣的理質材料,曾被大量的開採,做為門檻,楣石、柱子及房屋之基石。本地人將這種岩石稱為觀音石。
煤:島嶼三分之二的地區都蘊藏豐富的煤礦。從北到南的地層,很可能在不同的深度地方,都有煤礦。最有名的媒礦是在雞籠的八堵 (Poeh-tau)。這裡的煤礦全是煙熄,並且因受到地層的推擠和壓縮而排列秩序甚為混亂。在煤層分佈的地方,有很多斷層和裂縫,減少了開採的價值。由政府雇用的歐洲人,以掘豎坑(shaft)的方式開採,但是因為必須做太多爆破及切割沙岩的工作,因此開採媒礦一直無法成為有利潤的事業。本地人從山坡邊綠露出地面的煤礦開始開採,然後隨著煤礦,沿坡而下。他們用鋤頭及小鏟子把媒挖出來。在新店教會的對面,有一個2呎厚的煤層,差不多垂直的傾斜著,兩旁由混亂的沙岩夾著。西側坡地上的沙岩層裡有一些褐媒。
石油:在西峰 (West Peak)和後龍 (Au-lang)之間,被發現有石油。我在海邊裝了一滿瓶,並保存了十年。它看起來像橄欖油,容易點火,火光明亮。漢人雇了兩個美國人來開採,但在三百呎深的地方,鑽子斷掉,因此工作也停頓。
自然瓦斯:在數個地區都發現有自然瓦斯。只要把上面的黑土挖掉一、二呎厚,點一枝火柴,洞裡便會產生火焰。
鹽:島嶼上沒有發現過岩鹽。但在宜蘭平原的原住民運用一種方法,從海水中提棟鹽。他們在海灘的熱沙上澆以大量的海水,直到一兩吋厚的沙完全無法在吸水為止。然後把這些沙放在一個大鐵盆濾器裡,一面加熱,一面再加進海水。被過濾出來的水,帶著鹽分,等蒸發後,就形成美麗的白鹽。
硫磺:島嶼的硫磺非常豐富,尤其在北部地區。最好的硫磺泉是在雞籠和附近的關渡(Kang-tau)。1872年我曾去過那裡,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麼奇怪的景象。我們從一處可以眺望艦舺平原的山上走下去,發現一條彎曲的小徑,繞入山谷, 最後抵達溫泉。當我們比較靠近時,我們的腳步在地上發出一種如遠方打雷的隆隆回響聲。這個狹窄的山谷是一個有趣而美麗的地方。十幾處的溫泉,沸騰的咆哮著,發出如同Mogul機車引擎的嘶嘶聲。送出如雲的蒸氣,湧出大量的熱硫磺水。大石頭的側面以及岩石的裂口處,都點綴著金黃美麗的硫磺。你可以任選不同水溫的地方泡溫泉澡。但是台灣人不曉得硫磺泉有醫療作用。政府設置一個很有價值的硫磺工廠,雇用硫磺泉附近的人來做工,挖掘硫磺原料,是一種似如火山岩槳的物質,呈灰色。這些物質在大鍋裡熔化時,硫磺便浮出表面,而沈 澱物硬化之後,變成美麗的火成岩標本。另外一個地區,在東北偏北地區,也有硫磺泉。但目前最大的硫磺泉區是在5,650呎的Vulcan山峰的而海方向,往金包里的途中。在那裡,可以聽到咆哮、怒吼的噓噓聲,猶如數噸的油在沸騰的大鍋 中燃燒的情景。海上的船長們,常以為Vulcan山峰是一座活火山。從新店往裡面走,在深山裡,有一個地區,它的火在不到一百年前才消失。
鐵:在台灣島的底層,必定存在著某種形式的鐵,因為在海灘上,把一塊磁鐵放在沙裡,便可以輕易的從附著於其上的顆粒中,採集滿杯的赤鐵礦。在許多山坡和山脈的山腳下,也可發現含鐵鹽的泉水。
金礦:1890年,一位曾經到過加州及澳洲的漢人,因為參與雞籠河上一座鐵路橋的開發工程,而發現了金礦。事情被傳開後,大量的人群,從清晨到傍晚,都在那裡挖寶。含金的岩石,內部成分是含煤的石英岩、粘板岩、片岩和石英岩。 金礦每年的收穫量很難估計,但一定是相當可觀。
島嶼的地理環境,不斷的產生很大的變化。現在肥沃的艋舺平原,曾經是一個美麗的大湖。暴風雨和洪水,從山上夾帶許多植物下來,使湖底逐漸升高。同時,流水不斷磨損、壓擠著大屯山和觀音山之間的支脈,形成了湖的下岸。這個支脈在某一個時期,曾受強烈地震的影響而破裂,水經由缺口狂奔而下,流入海裡,造成肥沃的沖積平原,並形成今日的淡水河三角洲。
島嶼經常有地震,並造成巨大的損失。1891年,一日之中發生了四次地震,一個月之後,又有兩次。幾年前,雞籠地方隆隆發聲,港水倒退,大魚小魚在泥巴裡和低窪的水窟中翻滾。婦女和小孩們趁機趕緊抓魚。岸上的人向他們急聲呼叫,警告他們海水會再回來。海水果真回來了,洶湧如一群戰,越過原來的潮水界線,沖毀了沿岸所有低地的建築物。這個海浪的故事成為歷史中最悲慘的傳說之一。不久之前,金包里有一次地震,稻田突然下陷三尺,硫磺水湧出,至今還淹蓋著這個地方。現在種植甘蔗的許多廣大蔗園,在1872年時,是船伕划船的地方。而23年前(譯注:就是1872年) 我傳福音的許多地方,乃是當時淡水河流經之地。沿岸地帶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許有人認為,東海岸那些堅硬的岩石能夠拒抗任何打擊和影響。但不是這樣,廣大的太平洋會穿鑿隧道並沖刷、侵蝕岩石的基部,造成尖細、孤立和拱狀的岩石。在西海岸,則有補償過來的現象,因為在此,陸地迅速的向海伸展。每逢大雨,河流從山上將大量泥沙帶進台灣海峽,形成沙灘、泥岸及廣大的沙洲,好像島嶼想要築一條路,連結到自己原來的地方。
多麼龐大的改變!多麼無法拒坑的力量啊!大氣層、有機物、水、化學、火山,各種因素不斷的活動,把山脈降低、把海升高,使自然界變貌。但要記住:他們雖是盲目而強大的力量,但都在神的控制之下。神把他的房間的棟樑安置在水裡,雲是他的馬車,火焰是祂的傳教師;祂藉風的翅膀行走,祂奠定了大地的地基,而這個地基將永遠不會毀滅。雖然大地在變,雖然山脈被帶進海裡,我們並不害怕。永恆的神是我們的避難所,在祂之下會得到永久的庇護。我活著的每一天都要對神唱歌;我存在的每一時刻都要讚頌我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