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歷史研究的力量

從賴永祥的《教會史話》談起

首頁Home | 教會史話的評介總檔 | 徐謙信  | 吳文雄  | 楊舒皓  | 邱善雄  |  郭東榮 |  盧俊義  |  王貞文 |  翁佳音 |  謝大立 陳黃義敏  | TCN Staff | 鄭連德 | 鄭仰恩 |

 

 

寫在前面


去年十二月中,筆者做為一位歷史系畢業的小輩,前往參加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舉辦的「賴永祥先生的學術世界」研討會。做著崇敬仰慕的心情而來,一走進當場就發現許多教會界熱悉的面孔,原來對教會歷史有興趣的兄姊早已將現場擠得水洩不通。

許多已投身於歷史研究領域兄姊彼此問好、談最近做了什麼研究。在台灣神學院任教的鄭仰恩老師就說,每一次賴長老回來台灣,就像是一場從事教會歷史工作者的聚集,讓這股歷史研究力量再度凝聚起來。年輕時曾受教於賴永祥長老的中研院台史所助研究員翁佳音表示,想起以前哲賴長老作學問的身影,一邊抄資料、一邊對照版本互相比較,將目錄學和古典考證學連結起來的紮實功夫,深深影響他現在做研究的態度,也對後人的研究提供相當大的便利。

「如果回到年輕時候,你最想要做什麼?研究方向會不會改變?」賴長老回應說,他年輕的時候研究台灣史,尤其是台灣涉外關係史、早期台灣史等,雖然期間陸續有在收集教會相關史料,但要一直到退休之後,在《台灣教會公報》的邀請之下撰寫 《教會史話》 專欄,也才真正開始教會歷史的研究。所以,如果他回到年輕時候的話,他將會更加致力於教會史的研究,不過時光畢竟不可能倒轉了……。

當賴長老斬釘截鐵地說出這句話時,令現場投身研究教會歷史的學者,或對教會史感到興趣的人,深深受到激勵。同樣地,對我而言,這份感動至今仍縈繞不去。


對賴永祥長老的學術成就,長期致力長老教會歷史研究的台灣神學院鄭仰恩老師認為,儘管賴長老尚未為台灣基督教會「著史」,但《教會史話)的研究成果已經成為最佳的典範。研究歷史的教會界前輩徐謙信牧師則說:「若將賴長老的研究成果加以串連、整合、潤飾、增補就可以成為一篇詳實的歷史敘述。」


◆收集史料豐富 鉅細靡遺


「教會史話以時間先後為軸線,以台灣本地和周遭相關宣教活動為範圍。」鄭仰恩說,從介紹荷蘭、西班牙、英國、加拿大等宣教師,到本地信徒及其家族史、地方教會、機構的創設,鉅細靡遺,今人驚嘆賴長老收集史料的豐富。對鄭仰恩個人來說,賴永祥長老是一位學識豐富、治學嚴謹的圖書館學者和台灣史學者,也是台灣基督教史研究的前輩學者。

在一九七二年賴長老赴美以前,在圖書館學和台灣史學、台灣基督教史研究等領域已經有卓越貢獻,包括創編中文書刊的讀書分類法,發表許多台灣史研究論文和專書,也曾協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編輯「基督教台灣宣教史文獻」書目和相關資料。他赴美擔任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副館長任內,更編輯完成(中文中國基督教資料)(Protestant Missionary Works in Chinese)的縮影片與目錄,並開始積極收集、整理台灣教會史相關的文獻和史料,這些日後都成為(教會史話)的材料。

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來說,《教會史話》的貢獻自然不在話下,但影響所及卻不僅在於長老教會、台灣宣教史,甚至是台灣歷史重要的一部分。就如同賴長老在(教會史話)前言所說:「我要寫的《教會史話 》,並不是狹義的傳道史或教會史。基督教在台灣的傳播 ,對台灣社會、風俗、文化、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有廣泛的影響,也有互動的關係,該涉及。我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出身,但所談的不限於長老教會。歷史的舞台,以台灣為主,但也涉外。」

◆歷史軸線清晰 宣教視野寬闊

賴長老早年專精於台灣史研究,致使《教會史話》視野格外寬闊,簡單介紹一下其內容即可得知,《教會史話》第一輯介紹研究台灣教會史最重要的文獻史料,及荷蘭、西班牙、晚清時期的宣教;第二輯談南部的宣教,包括漢人和西拉雅族的信徒和家族史;第三輯先談中部巴宰族宣教的始末,及馬偕和北部宣教,包括北部信徒、家族和教會創設的經過;第四、五輯開始介紹本地南部史家的歷史作品和文獻,並深入介紹其信徒和家族史;第六輯則由偕叡廉記念父親的文章切入,接著本地北部史家的歷史作品和文獻,及其信徒和家族史。

綜觀《教會史話》,會發現賴長老以時間順序為軸線,以台灣本地及周遭相關宣教活動領域為範圍,從介紹外籍宣教師,到本地信徒及其家族史,兼及地方教會和機構的創設,娓娓道來,鉅細靡遺的程度,今人驚嘆。

◆呈現素民歷史 教會本土化

其中有趣的是,賴長老十分注重「素民歷史」及「教會本土化」的呈現,就如同賴長老在《教會史話》前言所說:「我會談西洋宣教師們拓建教會之勞績,但也將不忽略本地傳教者、任職者及信徒所演之角色。其實教會的土著化是靠本地人。我們更需要蒐集本地教會及信徒之史料。如果能多得各教會沿革、紀念冊、基督徒家譜、傳記、回憶錄、見證、日誌、記事冊、訃聞……等,定會對今後之研究有幫助。」

鄭仰恩指出,我們必須先了解,賴長老所成長的時代是二十世紀中葉,當時史學界的傳統還處在 「帝王將相史」的階段 ;以教會史來說,就是大量地歌頌宣教師或教會領袖的偉大事蹟,以做為教育信徒之用,至於教會內眾多的信徒則不見載於教會史。「但是,賴長老的《教會史話》大部分篇章在記載信徒和家族史,如同現代史學家所強調的社曾是由平民組成成,歷史記載的角度不應忽略普羅大眾一般。 《教會史話》也詳載了曾真實在教會活動的信徒和其家族史,可見得賴長老的史觀相當進步、具前瞻性。」

◆取得獨家資料 建立遺失族譜

鄭仰恩也指出,賴長老收集資料之廣泛,幾乎無人能比。舉例來說,他個人所收集的教會紀念冊數量之豐富,超過整個台神圖書館所館藏的資料,他在美國家裡整個地下室,也都是一袋一袋的史料,整整齊齊擺放好。加上他所受的圖書館學訓練,對每一件史料逐項建檔、編目錄、一邊抄資料、一邊對照版本互相比較的功夫,十分嚴謹。

賴長老特別有興趣在本地信徒家族史方面,甚至建立許多「族譜」。最特別的是,他以書信往來方式向…信徒詢問有關其祖先的資料,取得別人所無法得到的,獨家資料,所以他一方面整理舊有資料、一方面不斷開發新資料,最終得以將許多遺失的族譜建立起來。

鄭仰恩強調,這是非常艱難的工作,因為早期的外國宣教師在傳福音到台灣的初期,面對本地信徒家中的「神主牌位」,一律視為偶像,是需要被銷毀的,導致許多本地信徒的家譜也因此消失,子孫不了解自己家族的背景,取得相關資料也相對困難。而賴長老透過史料的收集所建立的族譜,也讓不少家族關係重新連結。

◆教會史話 - 做歷史的重要入門

賴長老做學問的方法就像他說的:「或者有人要說該著史 — 寫出一本台灣教會史。如果不在史料方面下工夫就要寫,那是文章家的作為。傅斯年在(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裡,勸從事歷史工作者,應該『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鄭仰恩表示,或許有人希望賴長老能寫一部《台灣教會史》,但是他在《教會史話》中的研究成果已經 為我們提供最佳典範,就像賴長老所說:「我不做長篇大論,只想多介紹有關史料並述及若干史實。」也如同徐謙信牧師所說:「若將賴長老的研究成果加以串連、整合、潤飾、增補就可以成為一篇詳實的歷史敘述。」

賴長老自己如何看撰寫教會史話的事工呢?他說:「《台灣教會公報》週刊前總編輯盧俊義是一九八七年九月上任的,他來函邀我撰寫《教會史話》 。是月正好我屆滿六十五歲,是進入『髮白的時侯』。我讀詩篇七十一篇18節云:『上帝啊,我到年老髮白的時侯, 求你不要離去我,等我將你的能力指示下代,將你的大能指示後世的人。』如果這一本史話及續編能成為入門之書,讓人看到大能在台灣運行軌跡,就真幸,真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