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教會史話》  第三輯

首頁Home | 教會史話的評介總檔 | 徐謙信  | 吳文雄  | 楊舒皓  | 邱善雄  |  郭東榮 |  盧俊義  |  王貞文 |  翁佳音 |  謝大立 陳黃義敏  | TCN Staff | 鄭連德 | 鄭仰恩 |

 

 

吳文雄牧師    

載於《教會史話》第3輯,1995年8月,p.245-252


去年秋天(1994年)有幸得賴永祥教授之首肯,遠赴美國麻州劍橋市哈佛燕京圖書館(Harvard Yenching Library),追隨其研究臺灣教會史。

於波士頓台灣基督教會前撮影。左起李廷樞牧師娘、吳文雄牧師、賴永祥長老、李宏平牧師、
葉約翰牧師、李廷樞牧師。

 

短短二個半月,每逢週末,即享有一個整天,於其位於阿靈頓市中心(Arlington Center)小丘上之寓所樓下「工作室」,聆聽其暢談教會史料與典故,而驚見其對史料收藏與閱讀之豐富,及對史料處理與考證之功夫,綜觀海內外治臺灣教會者已無人能出其右。

他自由自在地能引用甘為霖牧師所著「南台英國長老教會宣道會手冊 台南教土會議事錄」(簡稱 Hand book《教會史話》 35);英國長老教會機關報「長老會使信」(簡稱 Messenger,參《教會史話》 88);加拿大長老教會機關報The Presbyterian Record(以上三項史料已成為研究臺灣教會早期發展史者,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宣教師之報告),也隨時能指出官方檔案,如「教務教案檔」(參《教會史話》 77)的記載。他藏有並詳閱「臺灣教會公報」自第一號迄今之二干二百多號,並製作索引、分門別類收入資料檔,他稱這些資料檔為未定案之 Working file,分門別類,收羅萬象。有人物、宣教(依教派、教會、機構、總大中會)、教育、醫療、社會、族群、紀事、紀年、及其他各種有關題目,資料中並挾有統計、報告、小冊、抽印本、筆記、圖片、信件、筆述、口述資料、戶口資料、聞、日誌、備忘錄等。中外書刊儘收,未能得
著者也多有其全部或部份影印本。有關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資料甚為豐富,各教會設教紀念特刊亦達150種以上。他的 《教會史話》  就是這樣豐富資料收藏及處理下產生的。

筆者有幸追隨賴教授而得以窺見一二其治史之精神與方法,在此僅分三方面就《教會史話》  略述筆者之思考所得。

一、 《教會史話》  的結構

回顧《教會史話》 第一、二輯的主題內容,第一輯以介紹史料為中心,舉凡海內外教會機構、差會、宣教師、本地牧長之著作、回憶錄或紀念冊。遠者溯自荷蘭時代之番語文獻、新港文書,近者有「設教120週年年鑑」與1985年馬偕紀念醫院「創設105週年紀念冊」。

其中有關荷蘭時期與鄭成功研究之文獻(《教會史話》 36546366)提供了研究荷據時期佈教的寶貴史料,徐謙信牧師於 《教會史話》  第二輯之跋文:讀《教會史話》  第二輯,論到「被處死的荷蘭宣教師」(《教會史話》 44)一文的史料應用時,稱「賴先生卻不以法連丹為滿意,再徵求虞魯提。這樣,由於處理歷史資料而論,他是高一手。」事實上,此時期之研究乃賴教授專研的學術領域之一,早在他移居美國劍橋之前,即已於「臺灣風物」雜誌出版過五冊之「明鄭研究叢輯」,為臺灣研究鄭氏歷史的先進。

《教會史話》 89 介紹微捲(Microfilm)與微(縮)影單片(Microfiche)。賴氏特別推薦 IDC 公司出版的「英國長老教會宣道檔,1847-1950年」,此為我南部教會之母會宣道檔,其中有關臺灣之部份計215張。目前臺灣神學院教會歷史資料室已購得乙套館藏,這對於研究早期南部教會歷史自是一項不可多得的資料。

第二輯則以近代南台宣教為主幹,始自清末馬雅各醫生抵台;建立打狗宣教區;「樟腦糾紛」波及我教會的受難;再回府城與府城教會;平埔社山崗教會的建立;打狗教區教會典故。(詳見《教會史話》 第二輯跋文,徐謙信牧師:讀 《教會史話》  第二輯一文)其中利用Handbook Messenger,臺灣教會公報,教會「姓名冊」與家譜,交叉詳加考證之功夫已至為明顯。

今第三輯以1870年代前半的宣教為主幹,地域擴及中部北部。筆者乃試作主題發展分析圖以求其脈絡。A以名醫馬雅各之府城醫療為引子,帶入中部岸裡社平埔巴宰族(含埔社、大社與內社)之福音傳入(201-211,222,223,234-238)。B以李庥、甘為霖巡視中部教會之1870年代初期,轉而敘述同時期馬偕牧師的抵台與北部福音的開拓。(212-221,225-233,242-248C北部教會初代宣教史(249-300);最初五信徒;早期教會之設教;教案。至此主題進展顯明,偶而岔出主題順便交待相關事物,如:平埔社山岡教會之後,順提「廈門葉漢章牧師」(228),以葉牧師訪台偶然相偕作教會巡視之旅故也。又陳榮輝履歷(267)之後,轉述「主持首次婚禮」與「墊師蕭大醇」,此皆與五股相關之事蹟。

「第三輯」所考證論述的教會有埔社(203,204,221,223,242)、大社(203,205,206,210,234,235)、內社(211,235-238)、淡水(219,248,260,261)、五股坑(254,257,269,297)、新港(240)、洲裡(273,274,281,282)、八里坌(273,275)、三重埔(276,284,285)、大龍峒(286287)、崙仔頂(288,291,300)、雞籠(253,279,280)、新店(271,272,277,292)、錫口(289)、後埔仔(293)、溪洲(293)、三角湧(294,295)、水返腳(276,298)、圓窟(270)等。

二 、史料的提示

賴教授於《教會史話》 第一輯將集成出版時,即以"撰寫 《教會史話》"一文,開宗明義指出「不作長篇大論」,目的只在「介紹史料並述及若干史實」。他認為若不能在史料上下功夫之寫作,只不過是文章家的作為,而使用第二手資料絕難能有「原創性」之頁獻,他引傅斯年之言,勸歷史工作者要「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參見《教會史話》 第一、二輯作者自序:撰寫 《教會史話》  )

早於1954年賴教授即於文獻專刊第五卷第一、二期發表「有關臺灣基督教文獻目錄初集」,刊載144種文獻。1965年總會出版「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紀念臺灣宣教百週年,賴教授再增補前文,刊出256種文獻,以「基督教臺灣宣教史文獻」作為附錄刊載於書後。他不僅說,也真正去作,提供介紹史料。筆者概略計算,僅第一輯提及之史料即超過220種,第二輯近80種史料,第三輯再提及約40種資料,由此即可見其收藏與閱讀之豐富。

胡適之先生,195316日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歡迎會上說過:「搜集原料,保藏原料,發表原料這些工作,比整理編志的工作更重要。」而今賴教授所作的正是這個「搜集、保藏、發表」的工作。

關於史料的另一個問題,過去我們常慨嘆史料難求,而今賴教授提示了諸多重要史料給我們,絕大多數他都曾親自過目且至少擁有複印本。臺灣保存有多少呢?誠然有人問及:「賴先生,您所列出的文獻書目,那些書到底在那裡?我們都從未看過。」這個搜集、保藏與發表史料的落腳處的工作正是時候了,因此我們認為賴教授發表 《教會史話》  引介教會史料與研究實深具意義與貢獻,也期盼賴教授協助搜集副本保存在教會資料館,以利學子之鑽研。筆者利用本次與賴教授研究之便,亦嘗努力搜集資料,惜尚無時間複印。

三、族譜、家族史的研究

徐謙信牧師於《教會史話》  第二輯跋文中,提及賴教授廣泛利用家譜,並謂:「家系如聖經上「族譜一般」,只是無味乾燥的人名羅列,但由於子孫及親友們而論,是靈感和鼓勵。」(《教會史話》 第二輯,261頁)。是的,賴教授曾深入,不放過任何線索的搜集與考證基督徒譜系,並且也獲得頗多的回響。由於此一工作,使早期信仰先輩的見證「重新活過來」,歷史也成為「活的歷史」,對今人具有意義,而不是埋葬在檔案堆中的紙張而已。

筆者自1983年講述臺灣教會史,尚日致力搜集基督徒族譜,也鼓勵學生製作本身的家譜曰:「今天開始仍為時不晚」。包珮玉牧師(Rev. Elizabeth Brown,現任教英國 Leeds大學)有一陣子逢人就請他們把手上的訃聞寄給「吳文雄牧師」。賴教授也呼籲並邀請大家來寫家史:「是不是你也來寫出你和你家的故事。」(《教會史話》 200

其實「族譜」並非「無味」,亦不「乾燥」。族譜已成為「第一手直接堅實史料」,廣泛被運用於移民源流,地域開拓,人口,家族制度,家族結構,宗教信仰,乃至社會變遷的研究。加上古文書、地契及古帳冊的研究,更可瞭解地域的社會結構與經濟、政治活動。賴教授比對家譜與教會姓名簿(會員名簿),復活了當代人物的關係與進教情況。

閱覽《教會史話》 一至三輯目錄,馬上可看出,臺灣早期基督徒家族更是一個豐富可墾拓的研究分野了。賴氏已提及,在南台的就有高長裔(《教會史話》 130,183),台南高耀、劉光求裔(《教會史話》 137,138),左鎮卓加弄裔(《教會史話》 144),岡林李家(《教會史話》 146),屏東吳家(《教會史話》 150,151,178,179),屏東彭家(《教會史話》 153,154,169,170),竹仔腳阮氏(《教會史話》 155,173),里港劉謀裔(《教會史話》 157),東港何來發裔(《教會史話》 158),高樹加蚋埔蔡炭裔(《教會史話》 168),鳥松腳黃家(《教會史話》 171),舊城黃香裔(《教會史話》 175,176),鳳山陳齊裔(《教會史話》 184),東港李豹裔(《教會史話》 185,186),汪培英裔(《教會史話》 195,196)。在中部的有大社潘氏(《教會史話》 106,108,109),烏牛欄開山武干裔(《教會史話》 204,223)。在北部的有蔡生裔(《教會史話》 181),張新添裔(《教會史話》 188,296),五股陳炮裔(《教會史話》 254,257),林孽裔(《教會史話》 262),陳榮輝昆仲之裔(《教會史話》 266,267),蕭大醇裔(《教會史話》 269),吳寬裕裔(《教會史話》 278),大龍峒陳願裔(《教會史話》 286),米粉寮柯厝(《教會史話》 287),三角埔李沃、李恭裔(《教會史話》 238,300),陳雲燕裔(《教會史話》 290),社子郭氏(《教會史話》 291),三角湧林姓(《教會史話》 295),水返腳h/ 曾恩裔(《教會史話》 298),高賜裔(《教會史話》 299……

《教會史話》  以不作長篇大論,約定每次一題話,字數限一干字左右之專欄。實則若善加利用,補充原始會議錄,即可明瞭教會,一家族的開闢史及其興衰之研究論文。賴教授認為長篇論著非其本意,只是殷殷切盼 《教會史話》  能成為「入門」之書,指引學子戮力我教會史之研究,「讓人看到大能在臺灣運行的軌跡」(撰寫《教會史話》  )。

近年來臺灣史研究已普遍獲得學界與社會之共識和認同,臺灣教會史,尤其長老教會歷史,乃成為一潛藏豐富史料之研究對象,且已經引起學界之興趣與注意。張炎憲教授評中國學者陳碧笙著「臺灣地方史」(臺灣風物 36 (2) 77851986),即直指:「如果不能站在這塊土地上,正視這些發展所造成的種種問題,則談何容易去著史,這也正是歷史研究困難之處。」(85頁)同理,未能處身教內而謂之「學術研究」,不僅易生偏頗與誤解,且常導致錯誤之事例已不勝枚舉。唯有吾輩加緊努力研究,才能建構正確的教會史實。

筆者去年受命掛名「教會歷史委員會」主委,與諸委員正極思如何主動有所作為,此次得以受教於賴教授,體認到「第一手直接史料」之重要性,重新整理、搜集、保藏與發表史料將是責無旁貸之首要任務。

旅居波士頓的李廷樞牧師(前大甲教會牧師,北大議長,現任波士頓臺灣基督教會關懷牧師)說,他期待賴教授撰寫《教會史話》  以達成1000話為目標。而今第三輯(201-300話)之出版即為更向前推進的一步,讓我們以期待並祝福的心來感謝賴教授對臺灣教會歷史之敵蒙與研究的頁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