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慶理與聚會所 | |
|
||
|
賴永祥述 「慶理與聚會所」《坐擁書城—賴永祥先生訪問紀錄》2007年8月 p.122-124 教會聚會所或稱召會,外界稱謂「小群」(Little Flock)的第一間會所是倪柝聲(Watchman Nee,1903-1972) 於1923年在福建福州成立的。倪柝聲著作甚豐富,其代表作《正常的基督徒生活》,本是他於1938及1939年在英倫及歐陸數地講道的記錄。英國金彌爾(Angus I.Kinnear)以英文整理成書,題Normal Christian Life,現譯成語言已達二十多種。我讀了覺的很有道理。 1946年教會聚會所傳入台灣,目前在台灣是僅次於長老教的基督教第二大派。不過他們本身不認為是教派,稱地方教會。他們認為:一個地方,就是一個教會:每個地方教會可以有數個「會所」。因此有台北教會、台南教會等一個區域一個教會的形態。每個地方教會包含數個會所。信徒之間彼此以弟兄姐妹相稱,沒有牧師職,由長老帶領。聚會時不是一人講道眾人聽道的方式,而是弟兄姐妹皆可分享自己的領受。教會強調紮實的信仰生活操練,對信徒的讀經、禱告等靈修造就不遺餘力,因此帶來信徒生命的深度成長與委身,非常成功。 聚會所早期的發展,大多是基於倪柝聲的啟示,看見、經歷而來的。1951年他自香港回大陸而身陷竹幕之後,李常受( Witness Lee , 1905-1997)成了領導者, 慶理的五姑劉秀華,本來在長老教會禮拜,後去聖教會,神召會而於1958年前後開始參加聚會所的聚會。1959年9月我從美國進修一年回臺,發現慶理也跟著五姑去聚會,而且非常熱心。她先在第一會所,後在第三會所聚會。她也參加跨會所用日語的姊妹聚會,李登輝太太曾文惠、愛愛救濟院院長施照子,廖恩愛(通常由她領會) 經常與會。 事實上,帶領李登輝夫婦去聚會所的,是楊基銓夫婦。鄭天福(1926-2002),當時是台北市第四會所的傳道人,善於教導,李登輝終於決志入信,跟鄭天福交通,得到屬靈的幫助有甚大關係。聚會所領洗入會,不用滴禮,採浸禮,就是要身浸在水裡。1961年,李登輝在聚會所台北市第一會所受浸禮時,慶理也在場。日本作家上村冬子於2000年4月訪問李登輝夫婦,其訪問記在雜誌《正論》刊出時,文說李登輝歷訪了上百間教會才決定信教,楊太太看了就在上「百間」打了問號,並致函指出幾點請訪者更正。後來《虎口の總統》(2001年講談社刊,有中譯本) 出書,談李登輝去看的教會,變成二十幾間了、不過仍未提起楊基銓夫婦的帶領或鄭天福的名。該書說:那時他(指李登輝)都不能相信,處女馬利亞懷孕,他信不來;耶穌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群眾,他也信不來;有一個牧師跟他講,你不要想那麼多,信就好,他就信了。後來他就去牧師所屬的教會聚會所受浸。這位牧師(其實聚會所並無牧師職)應該是指鄭天福。鄭天福後來離開聚會所,開設了「神的教會」。 波士頓也有聚會所。本來領導的是劉錦樞,營運不差。會友也很友善。陳劉欽智在波士頓西門士學院做了很久的圖書館學院副院長,他的母親劉英也是會友,我太太到現在都還在稱讚,很難找到像她一樣信仰好、人也好的人。問題在於李常受以美國加州為基地,稱「移民開展」為「新路」(以大量移民建立各地教會為方針),1972年間差不多有200人從加州移來波士頓。移來的都很熱心,但他們來了之後,會所氣氛完全改變,改由美國弟兄領導,原領導的劉錦樞離開到Lexington的華人教會(波士頓郊區華人聖經教會,他在那裡封牧,後來到Lowell牧會,2003年退休)。慶理也就離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