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德明主教 1911~1980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轉錄自網站關於我們--聖公宗
按:龐德明主教,1911年9月19日出生於香港,英國教會教徒。1921~28香港聖保羅(男校)學校。1939 獲上海聖約翰大學文學院學士。1947.9~49.1赴美深造入芝加哥大學政治系,獲政治學碩士。1952.10~53.6繼赴英國坎特伯雷的奧古斯汀學院,獲神學士文憑外,繼在1962.10~63.6入牛津大學神學系進修。1971年1月6日祝聖就任台灣主教(1980年退休) 

龐德明主教(1911~1980)是聖公會台灣教區的第二任主教。他自幼成長時的抱負是要成為外交家,然而上主對他卻另有更好的安排。龐主教的母親在撫養他的時候,無論在思想或事業方面,俱是在潮流之前,因此很早便使兒子學曉教育的重要,且不惜任何代價,給兒子最好的教育。她更不管家庭方面的反對,開始到禮拜堂聆聽福音,終於在1921年攜同她的兩個孩子,在香港聖保羅堂受洗。學問和基督教的互相揉合,結果奠定了龐主教一生功業的基礎。
龐主教是在聖保羅堂詩班中最初認識他的妻子楊潤餘女士。她是音樂教師,父親是牙醫,又是虔誠的教徒。龐主教和楊女士於1938年除夕結婚,在其後的50年裡,是一同侍奉基督的夥伴。龐夫人在教會多項活動中,長期擔任活躍而支持的角色。
龐主教在香港聖保羅書院、上海聖約翰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和英國坎特伯里聖奧古斯丁學院接受教育,早期在廣州嶺南大學主講歷史、政治學、哲學,繼而加入香港崇基學院任教。領洗後,成為教會的活躍份子。1951年,受香港主教R.O.Holl(何明華)會督按立為會吏。一方面仍在大學全職任教,一方面在課餘擔任聖馬利亞堂助理牧師,其後又協助聖多馬堂的堂務。
1957年,他應何明華主教的邀請,辭去崇基學院副院長之職,全時間供職教會,擔任教區幹事,但另一方面,始終繼續對教育事工作出貢獻。其後 即使在職掌台灣主教的日子裡,仍兼任新埔工業專科學校校長。還在東海大學和台南神學院的校董會中卓有貢獻。提拔了許多有志向學的年青牧師,保送他們到海外 大學和神學院進修。他們之中有許多今天已成為教會棟樑和教育界的翹楚。
1960年,龐主教就任香港灣仔聖雅各堂主任牧師。1963年到牛津大學進修神學一載。1967年回港任香港鐵崗聖保羅堂主任牧師。1968年受白約翰主教派立為聖約翰座堂義務法政牧師。1970年晉任會吏長。其後獲台灣王長齡主教舉薦為繼承者。同年9月,王主教息勞,龐主教遂獲選舉為台灣主教,次年(1971年)1月6日祝聖就職。
龐主教在香港服務時,除教區和牧區工作外,還用了許多時間於普世教會的各項活動。他把遠見和責任亦帶到台灣,替台灣的普世教會運動提供卓越的領導。1972年聖誕前夕,在台灣召開宗教領袖大會,成立一個由各宗教組成的團契,志在從對話中團結所有宗教冀能一同參拜,一同工作,他更榮膺首屆主席。1976年6月,就承認洗禮問題與羅馬天主教達成協議。此舉認為是台灣的普世教會運動中一項劃時代的創舉。
龐主教於1980年退休,回到香港,在沙田道風山基督教研究中心致力於中華神學的研究和寫作。著述包括「東亞教區議會歷史與組織」、「今日的華人聖品」、「今日華人教會」和其他許多作品。1988年10月14日蒙召安息。
龐主教為人純樸而慷慨,對照顧病苦和有欠缺的人從不疏懈。他日常生活的座右銘是以下的金句:「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章33節),和「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章35節)。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