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過青翠宣教路—梁秀德牧師、他的同伴、他的時代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梁唯真撰 撰者為梁秀德牧師孫女,梁文傑教授之女,美國德魯大學神學博士;

以此文記念其曾祖梁沉傳道(1878-1909),台灣第一個梁姓傳道人,在他逝世一百週年之際。


小時候總覺得阿公(梁秀德牧師)就是阿公,從來不理解他是「大人物」。當阿公提到「主義」、「武東」、「天賜」、「川明」,只知道這些牧師是家中長輩,全然不覺他們全是台灣長老教會史中的「名人」。只記得武東叔公回台時,父親梁文傑教授一定請他與阿公阿媽一起到仁愛路的寶船餐廳,享用日本料理;當時的印象就是:旅居美國,飲食水準不甚了了。

長大一些,讀北一女中、台大時,阿公依然是每天早上出門前為我禱告的阿公,是永遠年輕、永遠「愛水」的「緣投桑」,是講道不必用麥克風、聲如洪鐘的老牧師。大四那年,阿公過世,享壽九三,我告訴自己要以「歡送」的心情走完喪禮全程,因為能在世服事上帝、服事教會超過七十載,不是易事。當阿公的棺木送至台南基督教公墓安葬時,我恍然感覺:這是一場天上的Party,前一代的會友已全榮歸天家,阿公是最後進場點名的牧師!

直直到進入台神念道碩,讀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直到出國唸書,遇到老一輩的台灣人長輩,談起過去種種;直到回台受派作傳道師,拜訪親族長輩,我才重新認識自己的阿公梁秀德牧師與他的同伴,以及他們所經歷的二十世紀。原來,「主義」姑丈公是神學院「南北合」時,領南神師生北上的黃主義牧師(1905-1989);「武東」叔公是促成台灣長老教會「南北合」、並擔任第一任總會總幹事的黃武東牧師(1909-1994);「天賜」姑丈公是謝緯牧師的牧師,也是鼓勵他先進修神學、後唸醫學的吳天賜牧師(1898-1957);「川明」姑丈公則是南神畢業的牧師中、戰後第一位前往東部後山宣教且定根的林川明牧師(1906-2002),在南北百里的宣教區中、在平地人與阿美族人中,與高端立醫師美好同工數十載。。

× × ×

原來,我的家族信仰史與台灣長老教會的歷史同步前行、交織擴展。高祖梁蕃薯長老信主而獻子梁沉(1878-1909)為傳道師;但是,我的曾祖梁沉傳道積勞成疾早逝,遺下寡妻與一子二女。其獨子梁秀德(1901~1993),就是我的阿公,年少口吃,連教會牧師都勸阻其獻身傳道的決心,亦無人能料到上帝竟重用阿公,使其成為老輩中,以講道精闢有力而著名的牧師!

其中,彰化基督教醫院創始者老蘭醫師(1870-1957)憐我阿公年少失怙,收為義子、支持他獻身讀神學院;對我的家族來說,宣教師的恩惠不是傳說、而是不可或忘的事實。阿公梁秀德牧師在其十年服事生涯中,曾於嘉義朴子、台南東門等教會牧會、擔任南神新約教師(1955-1963)並曾兼任教會公報主筆(1948-1950)。

他與擔任助產士的阿媽林新有牧師娘(1905-1985)同工六十年,阿媽是第一代受現代教育的台灣女性,以助產士的技能、牧師娘的禱告,幫助許多台灣婦女安度生死一線的產難過程。阿公阿媽同行的數十年間,經歷了日本統治的皇民化時代,政治高壓、「無話通講」的痛苦;經歷戰後二二八事件前後,整個教會在主日禮拜時,險被誤殺的驚恐;更在倍加運動中,經歷教會的復興與盼望。在倍加運動前期,阿公任教南神,與黃彰輝院長(1914-1988)、彌迪理副院長、安慕理牧師等人同工。神學教育在黃院長主政下、配合總會黃武東牧師等人的政策,教育出一代學養與實踐能力兼具的傳道人,成為第一個本土教會領袖所領導且成功的宣教運動。倍加運動的成功,使長老教會教勢大增,也奠定後來社會參與的基礎實力。

對許多阿公的學生而言,他最驚人的成就不在服事領域含跨牧會、中會事工、神學教育、文字工作等等;而是他1963年自南神退休後,以不到二十年的時間(1963-1982),開拓了台南永樂、板橋埔墘、永和雙和暨中和等四教會,並因此於1986年獲南神頒贈首位名譽神學博士。阿公開拓教會的記錄,打破神學學者無能牧會的迷思;他所著作的《梁秀德研經集》至今仍是受引用的參考書,更提醒我們:牧者須不斷進修、神學學者的著作須能幫助教會。

× × ×

1998年,因修習「台灣教會史」之故,遂前往台東拜訪姑丈公林川明牧師做口述歷史訪談。當時,林牧師雖年屆九十,但理路清晰,談吐有序。面對林牧牧師客廳中高掛的林燕臣墨跡提字,他談到老一輩傳道人的神學教育,在巴克禮院長主政時代,宣教師雲集,連漢文都是林燕臣牧師教授、英文則是台灣人中第一位外文博士林茂生教授所授,所研讀的乃是日文翻譯的西方思想全集,難怪老輩牧師人才輩出、教會興盛。

林牧師談到參與林獻堂所推廣的「日新義塾」;也談到自己在台東新港的服事,有時一天之間必須在平地教會與阿美族教會來往講道,因此養成極佳體力、腳力。當時,高長的後代高端立醫師與他同工,教會第一批的長椅就是來自高醫師的奉獻。

林牧師亦談到「少年黃武東」的故事,說到黃牧師神學生時代就善於結交朋友、「牽親引戚」;其中,黃牧師認我的曾祖母楊寶玉傳道為義母、阿公梁秀德牧師成為義兄。黃牧師更是年少直言,有時難免與人口角;這時林川明牧師常須扮演勸人和好的「中性第三者」、「公親」。林牧師的回憶,讓我從「少年黃武東」的行事性格,更能理解其後來南北合、成立總會、參與普世教會事工的種種成就。林牧師也說到他的牧師娘、就是我的二姑婆梁讚足女士,年輕時還做過小蘭醫生的臨時保母(babysitter)。

這次的經驗,使我與親族長輩的來往訪談,不再只是晚輩向長輩請益、以及親族之間親厚敦誼之舉,更是從他們的生命故事中,開始教會歷史的建構。

× × ×

1999年暑假,有幸前往英國拜訪小蘭醫生,就是當年小姑婆懷抱的小嬰兒、傳奇中的第二代醫療宣教師。在蘭醫生位於倫敦近郊的寓所中,我們一起享用三明治與蘋果西打,看溫布頓網球賽;在他滿是台灣教會文物與宣教記憶的客廳,我們用台語與英語開講,並歡喜享受午後陽光與七月櫻桃。窗外,蘭醫生的前院樹叢獨具一格,修剪成「火車母」(火車頭)的樣式;蘭醫生提到那是李仁愛醫生的「吩咐」,太太雖然已過世,「吩咐」依然有效!

餐後,蘭醫生開車載我與先生林彥如傳道出去走走。途中,蘭醫生提到剛動過膝蓋手術,所以「開車較慢」;當時我心想:時速六十英哩是「較慢」,不知年過八十的老先生「開車較快」時會是如何?難道上帝重用的僕人連開車都是God speed嗎?

蘭醫生帶我們到家中附近的公園,一處神似他成長的彰化山景的步道漫行。他說,這是他在英國的「彰化路」,是台灣客人必訪之處。在那裏,蘭醫生談到當時興盛的聖經研究與歷史批判法,學者不斷爭辯、永無定論的原始經文的字句細節;他有感而發地說:「上帝的話最重要的意義,不就是使人得安慰嗎?」

在那裏,我這個第五代的基督徒更堅定自己繼續進修教會歷史的決心。因為,對廣大的台灣基督徒來說,教義神學的種種細節,或容遺忘;教會歷史中、家族傳承中許多深刻動人的信仰見證,卻有如從困難與受苦的沙石中磨練而生、那一顆顆明亮的珍珠,在生命的暗夜中,發出幽光、照亮前路。先人前輩的故事,深深激勵身為後輩子孫的我們,繼續向前傳遞信仰的火炬;在將近一百五十年台灣長老教會歷史中,成為訴說上帝無盡恩典的生命詩人:



行過青翠宣教路,跟隨前人的腳步;

雖是路中有風雨,為主不驚甘苦。

風是大,雨若目屎流;暝是深,抬頭忽然看無路。

耶穌耶穌,敢是你已經將阮放落?

耶穌耶穌,敢是阮自己迷路在荒埔?

這時聽見遠遠有歌聲,甜蜜親像天使的招呼;

近看才知先輩在聚集,出聲叫阮繼續走前路。

宣教路上一世行,見證救主的看顧;

雖然五代恩無散,上帝猶原在導路!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