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使者》到《新使者》

陳南州撰 《新使者雜誌》100期 2007年6月10日 p. 4-7 。《使者》月刊於1963年2月創刊.....青年團契 (TKC)成立30年《使者新刊》面世,1990年《新使者》。


在《使者》新刊第1期社論中,我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青年挑戰說:「栽培它,不然就埋葬它!」呼籲教會青年不只要求別人去做,而是自己積極參與。   

《新使者》100期了,可喜,可賀。   

《新使者》自我定位為一本信仰的、理性的、關懷本土的青年學生雜誌。它是信仰的,因為《新使者》從改革宗的信仰傳統探討和解說基督信仰,並以耶穌的福音,開展並反省教會的宣教,思考福音與社會脈動,尤其是與社會革新之關聯,藉以見證耶穌基督的福音。它是理性的,因為《新使者》不認為基督信仰是反智的,它期待通過理性的語言,解說基督福音在今日世界中的意義。它是關懷本土的,因為《新使者》深信台灣基督徒社群唯有認同鄉土台灣,特別是台灣人民的苦難與盼望,才能實踐其蒙召使人得福的使命。它是青年、學生的雜誌,因為它的主要對象是大學生和社會青年。   

  然而,這樣的自我了解和期待並��是偶然的,它經歷漫長的路程,而且有過坎坷的途徑。《新使者》是從《使者》改��、轉型而來。《新使者》原來的名稱是《使者》,有一陣子還稱為《使者新刊》呢!若我們在慶賀《新使者》100期時,把《使者》的出版期數也包括進去,那就近250期了。   

※ 1963年《使者》創刊   

《使者》月刊���1963年2月創刊。那年我大學一年級,也是我從民間信仰歸信主耶穌的一年。台灣基��長老教會總會北區學生輔導委員會在創刊第一期的序言中說:「《使者》是為了大專學生所出版的基督徒雜誌,其目的是要幫助大專同學得到信仰生活的造就…。」當時雜誌封面由台灣神學院大專班同學���計,��要表現的就是「基督徒學生從上面得到使命,利用學問的力量,勇敢地向農村、向工業區,向��方面�����,發揮《使者》的特質。」1963年12月,也就是第六期,《使者》的發行單位從「北區學生輔導委員會」改為「大專學生輔導委員會」,《使者》從北區大專學生的刊物變成台灣全國大專學生的��督徒雜誌,這一直持續到1968年3月第38期,《使者》因故停刊。那時,很多基督徒大學生的靈命與信仰,從���使者》——一本薄薄不到30頁、版面只有32開的雜誌中獲得滋養、造就,它也促進台灣全國各大專院校基督徒學生團契的交誼。翻閱這時期的《使者》,讀者會發現由神學院教授解說非立基於字句無謬的聖經��威,���國宣教師介紹不同的查經方式,也有大學基督徒教授論述基督徒可以接受的進化論等文稿。當年教會前輩所具有的遠景和付出的心力,實在令人敬佩、感動,我們今日應該大大地感謝和讚許。   

《使者》復刊:39期~43期   

1968年暑假服完���備軍官役後退伍的一個主日,我跟東海大學畢業、預備同年進入台南神���院���書的���政夫相約一起到教會作禮拜時,巧遇當年南神院長宋泉盛牧師,宋院長夫婦邀請我們兩人一起用午餐,談話中問起我們的大學生活和對教會���神學院的期待��我提到《使者》雜誌停刊的憾事,宋院長關心又詳細地詢問我們有關《使者》��出版和內容。最後,宋院長問我們,若是他可以跟同仁設法接辦《使者》,我們是否願意協助��輯事宜?在大學時代已經有許多編輯雜誌經驗的蔡政夫一口答應。就這樣,1968年10�����,《使者》由南區大專輔導委員會接辦,並改由總會大專輔導委員會發行。《使者》第39期出版時���版面改成22開,頁數也增加很多。讀者正面、積極的回應,使我們深受安慰與鼓舞。��而,或許我們的腳步太快了,出版費用支出也超出預算,以致於出現後繼無力的現象。有些約定����稿無法如期交稿,出版日期也拖了,就這樣,《使者》在1969年3月出版第43期後悄悄停刊了。身為促成���使者》復刊,又參與其編輯的一份子,我為《使者》的停刊,深感遺憾與抱歉。不過,那幾期《使者》的��容,真的令人刮目相看。台灣教會雜誌最早介紹巴特(Karl Barth)、布仁爾(Emil Brunner)、田立克(Paul Tillich)、布爾特曼(Rudolf Bultmann)、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等人神學的,恐怕非當年的《使者》莫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