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夫 拉近與平信徒距離的經營策略

張立夫撰 《台灣教會公報》 3307期 2015年7月13-19日 p. P.15。
張立夫牧師,1994年9月~2008年1月,在台灣教會公報社任職社長(長達13年又5個月之久)。

有什麼辦法將公報社與地方教會及信徒的距離拉近?為什麼問這樣的問題?因為以往公報社被視為營業單位,有書房、印刷廠,有出版部又發行《台灣教會公報》,理當自立自養,然而,以福音事工為主,要有盈餘誠然不能。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長久以來都以我們有第一個中學、第一個大學、第一個西醫醫院、第一份台灣報紙媒體等等而沾沾自喜,其實這些「台灣第一」,都是宣教師出錢出力成立的宣教機構,他們把來自上主領受的恩典,用心用力投注在其宣教區中。後來台灣教會自立自養,教會對這些宣教機構的支援,主要來自總會訂定每月第三主日為事工奉獻主日,呼籲教會代禱奉獻支持。
以公報社為例,每年7月第3主日即為文字事工奉獻主日,透過教會的奉獻來維持整年事工實在不容易,更何況有不少教會領袖或牧長對福音機構有意見,特別是《教會公報》常出現檢討教會政策、教會政治、總會人事、選舉弊端等文章。當這些有影響力人士對公報社表達他們認為報社言論應當如何刊載,而公報社並未依他們所想所要,結果往往導致這樣的下場:「你們不要來我的教會募款了!」如此讓事工單位的運行因著經費短缺而困難重重。
要突破以上的困境,拉近公報社與信徒的距離是很重要的策略。當許多信徒能直接領受公報社出版品的服務時,信徒也會累積要支持公報社事工的心情,這樣的熱忱不會被某些牧長的個人意見所阻擋,同時也讓教會領袖多多體驗基層民意的聲音。
◆免費索閱刊物陸續出現
首先因著這樣策略出現的刊物就是《耕心》週刊。1996年9月創刊的《耕心》,基本的規劃及構想就是以平信徒為對象的週報夾頁,又附帶能用來傳福音的單張。一開始就定位為週報夾頁,一方面可豐富教會每週出刊的週報內容,同時也藉著教會週報,讓這刊物發派到信徒的手上。《耕心》採用「免費索閱、自由奉獻」方式來發行,實在是冒險的行為。
特別要感謝林元生長老支持第一年的印刷費;林嘉興長老則為人事及庶務費用奉獻,使《耕心》得以順利出刊。信徒對《耕心》的接受度很高,公報社也刻意以平信徒來擔任編輯,稿源也以平信徒為邀稿對象,慢慢的培養出公報社與平信徒讀者間的感情,同時也讓公報社募款的觸角遍布教會基層。《耕心》偶爾也發動信徒參與「耕心一路發」活動,後來又推廣基督徒商家參與自由索閱的「耕心幸福光點」,確實也真有超過1700家以上店家參與。《耕心》至今已將近20年,每週發行約20萬份。
以「免費索閱鼓勵奉獻」的精神,在《新眼光讀經手冊》的出版上也充分發揮出來。總會推動新眼光讀經運動,藉著編寫讀經內容,讓讀經運動有具體的指引材料。至於編輯印刷的工作,則由公報社來推動。當初在籌備這事工時,考慮印刷成本及郵寄費用等,也曾有收取成本費的考慮,然而當時公報社以《耕心》成功的例子,主張以「免費索閱廣為分享」,再度鼓勵奉獻補足經費的策略來出版發行,至今也約有20年,每季出版超過5萬本,還持續擴大推廣中,可說也是個成功的例子。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個歌唱的教會,這個漂亮的頭銜曾經因為敬拜讚美的風潮而被比下去,並且被貼上「又老又沉悶的禮拜方式」。有一段時期,傳統的禮拜與敬拜讚美水火不容,互相排斥,對教會的發展實無助益,較積極的做法是重新提倡教會音樂之美,提升聖歌隊的品質,介紹活潑優美的聖樂,推廣至各個教會,重拾「歌唱的教會」的頭銜。為了這個目的,《頌音集》音樂雜誌出版了。除了上述目標,還有一個期待:鼓勵新手創作,提供新歌上場流傳的機會。《頌音集》也是以免費索閱、自由奉獻的方式來支應出版印刷費用。當初的規劃就是認為上述目標能充分推行,使用者的滿意必會讓支持的力量源源不絕,如此就能永續經營。然而聽說最近入不敷出,我想編輯方針需要檢討改進。
◆從物以稀為貴到大量推廣贈閱
最後來談《教會公報》的發行。公報是台灣第一份報紙媒體,宣教師巴克禮創立它來作為培育信仰、消息傳達、推廣白話字的工具。一開始免費推廣至眾教會,後來要求收取訂報費,讓這刊物更形珍貴。初期台灣教會識字者少,大家對文字刊物以稀為貴,雖然訂報收入只聊備一格,然而收費成為刊物被珍惜的發行方法。經過一百多年,台灣已成為文字刊物充斥的社會,《教會公報》的生存發展著實面對嚴峻挑戰。
在1970~80年代還沒解嚴時期,《教會公報》以「時代的米該雅」自居,發揮台灣民主發展運動抗壓性最強的角色,在諸多民主刊物被處分停刊的暴風雨中挺立至今,實在是上主保守。在那個時代,《教會公報》除了在教會發行,也在民主運動人士之間廣為流傳。然解嚴後,出版業百花齊放,也面對另一階段的生存挑戰。
簡單舉例說明,多年來一再積極推廣鼓勵訂閱,也只有2500~3500個付費訂戶,雖說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共有1200多間教會,每間教會只要訂5份就不只這個數字了,實際上卻是許多教會只訂一份給牧師看,以最少的費用享用最多的資訊。《教會公報》的內容是為所有信徒預備的,但絕大多數的信徒卻在這過程中與此重要的基督教媒體隔重山。
公報社在詳細計算後,決定改變發行方式,一方面廣泛邀請教會大量索閱(無須付費,但一起寄送節約運費,增加的費用主要是印刷及紙張,編輯及人事都維持原樣),藉由教會為管道發行到讀者手中,如此發行量擴大數倍,讀者的數量及層面也如此。至於以前要花很多人力及通信費用來維持訂戶的續訂,現在這樣的發行辦法則可省下此費用,而加強其他方面的服務。發行量的擴大讓媒體資訊及廣告效應都有擴展,不只廣告收入可增加,讀者回應也漸漸熱絡。公報社要在教會中為文字事工募款,鼓勵大家為興旺福音、有無相通、熱忱捐輸等呼籲,已少有阻礙了。
我曾經在台灣教會公報社任職社長長達13年又5個月之久(1994年9月~2008年1月),這已是我牧師生涯的三分之一,若由教會公報社130年歷史看來,也佔了十分之一的歷程。這些經歷讓我體認上述這些心得,與大家分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