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姑娘和重光幼稚園

 

 

蘇文魁撰 見於部落格「從淡水的馬偕博士說起」分類:再別離的年代


1947年3月和偕叡廉(George William Mackay)一起回到淡水的是長女偕安連(Anna Mackay)。老淡水人都叫她「偕姑娘」或「安連先生」。因在加拿大時她是幼稚園老師。戰後,社會百廢待舉,鎮內不少士绅建議淡水教會開設幼稚園。因當時社會貧窮,幼教算是救濟事業,通常有規模的教會都會辦,而且淡水人頗懷念戰前教士會所辦的「台」幼稚園。

這所淡水最早的幼稚園是台北神學校遷回雙連後,教士會利用空下來的牛津學堂校舍所開辦。並請了三位日本女老師,經營的還不錯。可惜,戰雲密佈的時局下,宣教士要撤離台灣,這所幼稚園就辦不下去了。

臨走前教士會通知北部大會,將所有財產及事業無條件讓予北部教會。這時偕叡廉向教士會建議,將教士事會所辦之幼稚園的設備贈予淡水教會,認為幼稚園在淡水繼續經營下去才有義意。因幼稚園規模不像神學校,淡水教會應可勝任。這些設備包括鋼琴一部、桌椅數十個、不少教具和現款2000圓。不料教士會回國後,卻引來北部教會的「護產風波」,認為偕叡廉是私相授受無效,指控淡水教會奪取北部大會私產。尤其鋼琴在當時是貴重設備(一般教會、學校只有風琴),他們還派車到淡水索回「北大財產」,淡水教會也動員信徒「護產」,到後來由淡水郡守派一位前野巡查到教會坐鎮,公權力介入後才嚇住他們。後來,淡水教會因日本老師離職和戰爭爆發,「台」幼稚園並沒有辦成。

淡水教會在1946年毅然重新開辦幼稚園,而且考慮到戰前的淵源,取名「重光幼稚園」。但因師資缺乏和經驗不足,困難重重之下面臨停辦。安連先生知道後爽快的表示願意來幫助,大家才知道她是資深幼教老師。

當時幼稚園是半天的,她早上教幼稚園,下午還是在教會和學校指導青年和兒童。後來,汪牧師兩個女兒汪昭昭和汪翼翼接下下午的課程。由於安連先生是無償獻工, 其他協助老師也是自願的,因此經費壓力大減,加上安連新穎的教學方式、和洋人當老師的專業形象,重光幼稚園名聲漸饗、日益茁壯。

1947年淡水教會在禮拜堂舉行聖誕晚會,重光幼稚園演出成了重頭戲,包括舞蹈、歌唱和其他藝能表演的內容、道具都由安連設計張羅。當晚民眾和家長、信徒,把禮拜堂擠得滿滿的,節目欲罷不能到12點,尤其重光幼稚園的大樂隊,掌聲雷動一泡而紅,重光幼稚園從此聲名遠播。

安連先生協助重光有一年半的時間,為加強教學還送汪昭昭到廈門去學習幼兒保育一年之久,直到大陸局勢惡化才回來。安連回國後還一直為幼稚園捐助經費有十年之久。重光幼稚園後來由汪昭昭所接辦,七O年代才立案改名「重光托兒所」並把經營權交回淡水教會。

安連姑娘和重光幼稚園的關係,讓馬偕家族和淡水的關係維持到第三代,值得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