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學堂年表

 

 

真理大學校史館, 1872年,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叡理博士 ( Rev. George Leslie Mackay)遠渡重洋,3月9日登陸淡水,以砲台埔為其宣教根據地。除一方面展開傳教、醫療、農藝外又利用其租住的寓所、野外,從事教學工作,歷時八載。八年中,學生不斷增加,但因缺乏校舍,諸多不變,馬偕博士深感創設新式學校之重要,乃於1880年回國募款,獲其故鄉安大略省(Ontario),牛津郡(Oxford)報紙<前哨評論>(Sentinel Review)新聞社之刊載並大力發起募款活動,獲得各方熱烈迴響,而募得加幣6,215元,作為其建校荏金。1881年重返淡水,擇定牛津學堂現址,親手規劃、監工,興建校舍。1882年7月26日如期峻工,取名「理學堂大書院」。又感懷其故鄉加拿大牛津郡鄉親之盛情襄贊,英文乃命名為: OXFORD COLLEGE,故後人稱之為--牛津學堂。


牛津學堂年表

1882年 7月26日

晚上八點半舉行「牛津學堂」落成典禮,由英國領事胡拉特(A. Frater)主持,總稅務司Hobson、福建號Abhoth船長、鐘森醫師、李高功、孫開華提督、台北知府林達泉、洋商及貴賓共一千五百餘人參加,清廷官吏施放煙火以助興。

1882年 9月14日 牛津學堂開學講課,學生十八名。

1884年10月 2日 中法戰爭法艦砲轟淡水,砲彈傷及牛津學堂建築,因建築堅固,雖未遭損毀,但學校因而停課。

1885年 6月 9日 清法講和,牛津學堂復校。

1889年 2月18日

寶順洋行德克先生將離台返英,贈一口舊鐘給牛津學堂,鐘上鑴刻:「1840, Quintin Leith」(此鐘今日臺灣神學院仍在使用)。

1893年 9月 6日 馬偕率領家眷第二次返回加拿大,牛津學堂第二次停課。

1896年 牛津學堂復校。

1900年 牛津學堂校長馬偕博士首次頒發畢業證書。葉金木等十三名畢業生領受畢業證書,亦是馬偕博士最後期的畢業生。

1909年 開始確立學年制度,入學一律要國小畢業(日據時代),學習六年後方可畢業。

1914年 4月4日

神學院由牛津學堂遷至台北,牛津學堂原址則由馬偕博士之子偕叡廉牧師(Rev. George William Mackay)創辦淡水中學(現今之淡江中學前身),並擔任首任校長。淡水中學是第一所為台灣學生所辦的正式五年制中學校。

1925年 為純德女中、淡水中學學生及老師之宿舍。

1931年 4月 神學院遷回牛津學堂,稱「台北神學校」。

1936年 8月 牛津學堂隨同淡水中學和女子學校被迫移轉於當時台北州之日本財團。

1938年 2月15日 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議決:牛津學堂建築為教會之珍貴歷史古蹟,必須永久保存。

1945年11月20日

日本投降,淡水中學與淡水女子學校交還長老教會,由林茂生接管,牛津學堂校舍則租予日人經營的淡水中學作學生宿舍,改名「美樓」。

1965年 分割部份淡江中學校地與原宣教師宿舍,成立「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於牛津學堂。

1966年 牛津學堂之正廳為淡專小教堂,兩旁護龍做為辦公室。

1982年11月 5日 紀念牛津學堂建校百週年,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整修牛津學堂。

1985年 8月19日 牛津學堂經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

1986年 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大會成立史蹟委員會並設史蹟館。

1994年 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改制為淡水工商管理學院。

1999年 8月 1日 淡水工商管理學院改名為真理大學